查看原文
其他

我感到很孤独;相信我,不会孤独太久了|《慈善是什么》观影会

小蝴蝶 DominosEdu 2022-04-26

精益慈善学院「联结」系列活动


01

《慈善是什么》观影会

嘉宾:Salvatore P. Alaimo副教授

  • 印第安纳大学礼来慈善学院(全球第一家慈善学院)首批博士

  • 美国河谷州立大学公共非营利和健康管理学院副教授(非营利项目全美排名第13位)

  • 纪录片《慈善是什么》 制片人

主持:Helen Li(精益慈善学院创始人) 

场地紫竹工业园区幸福五号活动中心

           (感谢紫江公益基金会支持)


7月10号下午,上海的雨像断线的珠子,一串连着一串噼里啪啦从天空往下滑落。然而,有一群人,顶着风雨,准时地来到了紫竹高新区幸福五号活动中心,参加观影会。

这群人中,有中学生、有大学生、有白领、有社工、有基金会工作者、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学教授。什么样的影片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不同年龄、不同职业、甚至不同国家的人风雨无阻地聚在一起?


这是一部86分钟的纪录片;

但为了这个纪录片,Alaimo 教授花了6年、采访了100多人;

包括政府官员、商业领袖、公益慈善机构负责人、社会企业家、明星、普通民众;

这些人在谈论一个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:慈善。

慈善是什么?慈善对于个人、政府和社会意味着什么?关于慈善,我们自身可以做什么?

影片中有对美国慈善发展现状的讨论,也有作为公民对于社会责任的思考,更有作为个人对价值观和生命意义的探索。正是这几股力量,让他们克服恶劣的天气,忽略年龄、职业和国籍的差异,聚在了一起。

事实证明,这相聚是值得的。因为除了观影,这里还有思考、讨论以及意料之外的联结。

观影会正式开始前,大家通过趣味互动互相认识,也了解彼此对于美国慈善有哪些直观的印象和看法。

每个人在卡片上写下“姓名+职业+说起美国慈善想到的2个词”;然后将卡片混合,每个人随机抽取一张,念出卡片上的字。被念到名字的人要起身与大家“相认”。

看看这个环节大家都想到了哪些词呢?

滑动查看

  • Protect citizen from Gov;Independent power

  • Justice;Truth

  • 非常好;非常棒

  • 富人减税

  • 比尔盖茨

  • Lily School,公民社会

  • 比尔盖茨,Dedication

  • 济贫、宗教

  • 比尔盖茨,流浪汉与狗

  • 大组织,小团体,专业性

  • 历史悠久,专业

  • 公益,商业性落地

  • 中产阶级,普遍



为了让观影会更有意义和深度,我们为大家准备了「观影小助手」。

「观影小助手」第一页

观影环节结束之后,很多人的的小助手上写满了文字。有些是印象深刻的片段;有些是感受和触动;也有些是思考和疑问。大家热切地分享触动、讨论感受,也诚恳地提出疑问和困惑。当然啦,针对这些分享和疑问,Alaimo 教授都给出了真诚的反馈和建议。

这里,我们整理了部分问题、讨论和反馈。透过这些,我们能看到当下中国年轻人对于慈善的困惑和希望,也能从教授的反馈中收获一些建议和指导。

以下是Q&A 环节,大家的提问和教授的回答。

Q:

您为什么要拍这部纪录片呢?

A:

因为我发现很多美国人仍然认为慈善只是捐钱,只是像比尔盖茨这种百万富翁做的事情。但其实很多美国人是真正参与到慈善中的,只是他们自己意识不到。我拍这部纪录片,就是想帮助更多的人,从更理性、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,慈善到底是什么。


Q:

您怎么理解慈善?

A:

我在礼来慈善学院攻读了慈善专业博士,这是全美最好的慈善专业,而且是跨学科的研究,从经济、历史、商业、哲学、社会学等各个角度探索慈善,所以我的慈善观深受礼来慈善学院的影响:慈善是运用私有资源实现公共利益。我们可以有各种形式参与慈善。慈善需要长期的行动,并且在我们给予他人的同时,也会给我们自身带来积极影响。



Q:

对于中国慈善,您怎么看?

A:

这是我第三次在中国任教,我也一直关注中国慈善的发展。

一方面,我认为中国人对慈善的意识提升了。中国快速增长的基金会和中产阶级。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处理财产,留给孩子吗?还是捐赠出去?

另一方面,中国的经济正快速增长,必然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。这需要越来越多的非营利机构,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中。所以,我认为通过教育提升人们的慈善参与意识很重要,可以分层,K12、大学生、父母、家庭,都可以有很好的慈善教育。

另外,我想提醒大家,中国人5000年的传统里有乐善好施的部分,儒家学中很多关于「给予」的概念都很好。我希望中国人能够重视这些,以免文化流失。我希望大家记住生命中有比手机、美食、金钱、Gucci包包等要重要的事情。




以下是大家讨论过程中生发出的问题,有大家的思考和讨论,也有教授的反馈。


Q:

瑞典和美国慈善的对比

A:

来自瑞典的访问者:

我觉得最大的差异在于美国慈善的历史渊源。回到美国殖民地时代,那时候还没有成熟的组织、机构。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,人们必须走出去,自发组织起来,互相帮助,建设文明。可以说,志愿精神和实践,深深植根在美国人的品质中。相比之下,我住在瑞典。这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社会,一切服务都已经有成熟的机构来提供,法律、政策、社会福利也都很健全。

举个例子,在美国,新移民到达后,如果有移民,会有慈善组织来接待和帮助他们。而在瑞典,会有专门的机构来和移民对接。所以当你到美国,你会感觉这个国家很有活力。无论你到哪儿,都可以遇到特别好的志愿者。这和政府提供的服务体系非常不同。

教授:

很多时候,说到美国,大家都喜欢讨论个人主义,我认为是不对的。如果我们回溯美国历史,正如你所说,人们积极参与到集体行动中,相互帮助,这是生存的必须。然后,我们才开始建立基础设施、专门的机构。

从这个角度上,美国这个国家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,一是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,二是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共同行动。

另一点我想说的是:在美国,有人认为非营利部门可以为社会编织一张安全救助网。首先,非营利部门做不到;第二,非营利部门也不是为此而存在的;第三,这也不可能实现。只有政府才能通过一系列的工具,例如税收政策,确保人民能切实得到应有的服务。所以,美国人需要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。我们已经通过投票做出决定了,非常重要的事情,要由国家来提供保障,例如军队、公共教育、路桥隧道、警察、消防等。有一些事情,可以交给非营利部门,譬如交响乐团、芭蕾舞团。至于医疗健康,我们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。所以说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



Q:

做慈善需要专业化吗?

A:

教授:

当我们想到慈善的时候,经常会谈到热情,但是光是热情是不够的,还需要周全的考虑。所以我们也需要专业人士。尤其当社会的慈善涉及越来越多人的利益,专业人员就更加重要了。

在美国,有记载的非营利组织全职工作人员,最早出现在20世纪早期。但非营利部门的职业化,从90年代中期才开始。从全球职业的角度看,美国非营利部门的职业化,也才刚起步。但目前全美已经有了200多个非营利相关的硕士项目。最近这一年,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趋势:很多非营利组织,在雇佣高管时,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有非营利相关专业学位的人。

中国公益慈善行业职业化这个路,可能还有一段距离。但从中国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来看,你们可能比美国的成长还要快。



Q:

当下年轻人总认为“慈善行业收入少“,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?

A:

教授:

我觉得你话里的关键词是“当下”。随着时间的发展,非营利部门会越来越专业,人们在非营利组织工作也能谋生。我观察到中国政府也越来越多地和非营利组织合作,推进战略目标。同时,慈善教育在中国也在发展中,会有更多的机构雇佣这些专业人才。种种现象都在说明,中国的非营利部门在朝积极的方向推进,只是这不能一蹴而就。

另一个好消息是,美国的一个薪酬调研报告表明,相似规模的非营利机构及商业组织,员工薪酬差距正在缩小。以前的薪酬差距可能有40%以上,现在缩减到 20%-30%了。

而且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杂志上的文章,说年轻人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、重新排列事务的优先级,也许生命不仅仅是赚钱。诚然这很重要。这样一种追寻意义的趋势,或许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,非营利部门也可能是一种职业选择。

Helen:

对的,而且现在三大部门(政府、企业、非营利)的传统观点也正在改变,有一个全新的领域,叫作社会创新。我们自己所做的就是一种新的模式,叫作「社会企业」。除了志愿服务,除了进入公益组织,你可以有更多的形式,让你的才能发挥影响力。



Q:

做慈善的方式有哪些?

A:

大学生伙伴:

现在有很多人,退休后选择贡献自己的技能。虽然他们的职业生涯告一段落,但对社会的贡献还没有结束。所以,无论你是什么职业、什么阶段,都可以有很多形式、很多可能参与志愿服务。而且这些行动的价值是双向的,无论是被帮助的人,还是志愿者,都会受益。

来自企业的伙伴:

抽出一段时间去做志愿者也是一种可能。

肯尼迪总统1961年发起的「和平队 Peace Corps」就是一个例子。大学生毕业后,付出2-3年的时间,去世界各地贫困地区做志愿服务。「和平队」感召了很多优秀的青年。这些志愿服务经历,也提升了他们处理真实问题的技能,帮助他们日后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、有影响力的领导。



Q:

部分企业参与慈善只是为了“门面建设”,您怎么看?

A:

教授:

是的,但是这样的企业正越来越少。在美国, CSR已经到影响到企业的商业选择。消费者开始问很多有挑战的问题:作为企业,你们有没有关注对环境的影响?有没有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及健康福利?有没有支持员工的志愿服务?

消费者们用自己的钱包来投票。如果两个企业,产品相似、价格相似,消费者一定会选择他们心目中更好的企业公民。企业也逐渐认识到,社会责任不是额外的负担,也有利于商业成功。我并不反对做好事的企业,借此获得公关和传播的影响。只要他们真的是在做好事。这可以达到双赢。


Q:

年轻人对慈善的认识跟上一代有什么不同?

A:

教授:

在美国有很多关于新一代参与慈善的研究表明,他们不喜欢「交易性」的慈善,简单地捐个款。他们希望能做出有意义的贡献,看到真实的结果。很多年轻人逐渐关注社会问题并开始行动起来。他们参与慈善的方式多种多样,他们通过技术手段捐款,譬如移动互联网捐款。这也让非营利组织有了压力,它们得不停地跟上技术的进步,而且他们还要想办法,让和年轻人的互动,超越「交易性」,让年轻人感到自己真正在参与,是自己所支持事业的一部分。

至于慈善参与的代际差异,我有这么几点观察。上一代不少人已经在做志愿者,但他们对慈善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局限,所以意识不到自己在做慈善。同时,一些老一代的人的慈善观是,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,所以他们倾向于捐款给身边需要直接救助的人。但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挑战这些观点,他们相信,在当今时代,大家越来越多的关联,已经越来越难区分「一屋」与「天下」。就好像片中提到的托克维尔在《美国的民主》一书中所说,「如果我们帮助我们的社区,我们也在助益自己,因为我们和社区就是一体的。


Q:

有多少人是像你我一样?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,是渴望为社会做贡献才参与到慈善中呢?在慈善的路上,我有时感到很孤独。

A:

教授:

相信我,你不会孤独很久了,会有越来越多人像你一样参与进来。



观影会结束时,已经晚上九点,雨还在下,微微有点凉。但是大家都热情满满,热烈的讨论、交谈。人与人的联结、代际与代际的联结、话题与话题的联结、中国与美国的联结,就在这些过程中慢慢发生了。这些联结是比观影本身更重要的。

这让我想到这部纪录片的标题:《慈善是什么》。在我们看来,慈善的本质也就是联结:联结你我他、个人和社会、企业和社会;联结家庭和家庭、乡村与城市、国家与国家。

慈善在中国是渊源留长的,又是很新的,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,将慈善作为自己生命和成长的一部分,我们也会继续为大家联结。

不管怎样,请记得,慈善的路上,你不是孤身一人。

最后,插播一条活动预告



精益慈善学院「联结」系列活动②号正式上线


分享人和联结人是来自美国的两位年轻大学生,同时,她们都是具有十几年志愿服务经验的资深志愿者。

我们会一起聊一聊:青少年慈善参与、志愿服务、慈善与成长、人生及愿景。

欢迎对以上话题感兴趣的大伙伴小朋友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